台南台北走一回

(四)Let’s Read 生活

4月10日,星期日。這一天,台北下了雨。在沒有四季更迭的熱帶雨林,太陽已熱情擁抱了平陽(越南)久久不雨。走在台北國家圖書館,彌漫的書香與雨香是令人開心的事,為平凡無奇的這天裡,心情一整天更是愉快。

路人輕拍著傘,揮掉濕噠噠,收起傘走進圖書館。館內國際會議廳前擺放著《文字正在上演》手冊。走進會議廳等待著角田光代/蔡素芬/宇文正這3位台日女作家對話《日常生活與小說創作關系》。短訊留言哥:"我在前第4排.......靜待。"

還記得擺放館內書閣架上的《扶桑書物語》,首吸引我的是“扶桑”兩個字,因為幾天前在成功大學遇見國花——大紅花后,翻開成大校園資訊,始知我的國花Bunga Raya/Hibiscus,它即被稱為扶桑花。相較於“大紅花“以花形體與色澤編寫的名稱,扶桑讓人印象美感。

顯然這本扶桑書物語與大紅花無關,但書序開端”沒有古書的地方,就沒有文化“,台教授翻譯37篇日本文學來証實這句話,讓文字穿越時空講述往昔,腦海補了憶往述今的小宇宙﹔這句話后被引述為”沒有書店的地方,就沒有文化“。腦海盤旋了3個點對照:我此時站在的台灣:生活在平陽:家在麻坡。

走在台北街上遍地書香味,從民間書店/二手書店,書主題咖啡/市政府推廣的文學閱讀活動。從古書到古跡,文字記載工作精致專業。你看著書店出入的人潮,供需鏈相互均衡。有人說:“表其面是如此,其實有些二手書店根本沒有賺錢,但裡頭卻是藏書人甜蜜的負荷﹔總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,為更多愛書者提供購書平台“

我對貞說:“這些非朝夕即可筑成,你生活的空間真的好幸福,這不是小確幸。更貼切的說這是理想生活的基礎,剩下的是該怎麼在不同階段尋找著自己的生活節奏。”

“我們家鄉的書店寥寥可數,文學讀本大多數是中/港/台進口為主。書價位都很高,選項不多呢﹔只是近來有群愛書人/愛古跡的市民,開始推展系列旅游古跡,書店咖啡館/古跡文字匯集工作,稍見麻坡的改變,漫漫長路﹔而在平陽,生活空間幾乎是工廠為家,我常錯覺回到90年代的麻坡呢!”

焦點轉回舞台鎂光燈下,角田光代/蔡素芬/宇文正/陳蕙慧等人步上舞台。角田光代緩緩躬身行日本禮儀。

角田是日本文壇三大女作家之一;她形容在日本當下的環境,作家是一門職業。 “在日本,作家如上班族,過著朝九晚五寫作生活”。創作是藝術或是商業,無法區分。她唯有依環境與情況調整自己的步伐:“重點是知道自己想寫些什麼,自己想表達什麼?” 每天走進工作室,分配稿件作業,就投入在散文/長短篇小說寫作/現代翻譯等工作,直至下班時間。

相對的,在台作家素芬與宇文,前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兼創作,后者兼家庭主婦兼編輯。因應工作需求而需大量的閱讀。書寫創作則需另從生活觀察與藝文中,找時間找縫隙,完成一篇篇長/短散文及小說。

無獨有偶,3作家的注重理想生活為目標,除了大量閱讀與寫作,生活離不開旅游/美食/酒/休閑運動慢跑,角田和素芬不常也參與慢跑(半馬/馬拉鬆)。對創作而言,日常生活的點滴即是寫作的素材之一 ,相輔相成…… 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伊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