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起點

 

上了船,就是一生,也是數代人的命運。19世紀的中國大陸百姓頻臨饑荒及動亂之苦,曾祖父在中國歷經了生死離別,從中國福建永春縣的祖家,上了某個碼頭,遠渡南洋到馬六甲跨海峽西岸--麻坡,開創新生活。

 

那是英殖民地時代,據二叔婆形容,曾祖父抵達麻坡后,在巴力峇九橡膠園地附近開設了一間店鋪--“永順興”,這塊牌匾依舊掛在我家大門上方。而曾祖父除了經商,也是一名中醫師兼永春拳教練。至於祖父,是在5歲那年才隨著與曾祖母飄揚而來,與曾祖夫相聚。后在父母主婚下,與祖母結連理,落地生根,綿延後代。

 

直至1948年中旬,馬共(共產黨)活躍時局緊張。爲了防止接濟馬共,以及避免人民受到馬共的威脅。英殖民地政府頒發緊急法令,宣佈讓馬來亞各地的華人展開了新村移殖計劃,曾祖父在1950年即被強制遷居到--巴口新村。

 

爸爸以前說過,曾祖及祖父們被遷移聚集在新村后,英政府也在村內成立了自衛團,限制糧食流動及實施糧食分配,他們夜間宵禁。出外工作時必須被搜身檢驗,以被嚴謹提防村民攜帶物品接濟馬共。

 

根據史載,1957年8月31日,馬來亞從英殖民手中獲得獨立,局勢才恢復平靜。新村持續性地發展,從父輩50年代至70年代的務農、墾種、割膠、開採錫礦等,轉型至90年代的中小型工業,成為傳統的香料業、傢俱業、紡織工業密集地。而祖母則在家生產豆腐及手工面手藝,由家庭成員協助。

 

60年代,父母告別了麻河河畔渡輪的生活,麻橋拉近了實廊8條與巴口新村的距離。70年代,22歲的母親與年長一歲的父親相戀半年后共結連理。婚後生下我們6兄弟姐妹。

 

每年的9月25日—我生日這天---母難日,我想起了余光中母難日的三題之一“今生今世,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,一次,在我生命的開始,一次,你生命的告終,第一次我不會記得,是聽你說的,第二次你不會曉得,我說了也沒用,但是兩次的哭聲中間啊!有無窮無盡的笑聲,一篇又一篇迴蕩了整整30年,你都曉得我都記得。”
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伊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