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什麼讓不同國土、不同新村、不同眷村、不曾相識的人們,多年以後在離開故土時找到了共同的記憶呢?兩者之間沒有共同的生活體驗,卻在無知無覺的鄉土文化交流中意識到共同的記憶。兒時沒有尋找到答案的所有問題,最終交託在平陽里得到了答案,甚至思考的衝擊。對英雄與壞人的印象、對愛恨交織的區分最初也在最早期成長的環境中形成,并永久在潛意識里充當著辨別是非黑白的指標。

 

多年以後,小鎮成長的我們各別離開了故鄉、被歲月輕撫上皺紋的容顏,甚至連進取之心和謀生目標不再與從前相同時,一曲“身騎白馬過三關”把我們拉回22年前童年記憶,乞丐皇帝薛平貴讓狄鶯飾的王寶釧寒守苦窯18載。一種被喚醒的記憶,像一溪流水在乾凅的心田潺潺而過,化成暖流。

 

因為我們認識的白馬正是陳亞蘭騎著的那匹,我分享了這小篇的情景:

 

80年代獨立板屋,不讓陽光從窗戶流入的漆黑房內,一個只穿著藍色短褲的老伯,躺臥在竹藤編織的搖椅上,口里含著煙斗繼探出一口氣,嘴里念念有詞。小喬與姐姐走進房里向老伯撒嬌,五音不全的福建奶音喃著“阿公,給我5角錢,我們要租楊麗花片……”這兩個女孩拿了阿公的一塊錢,坐在三伯父的摩哆後座,到巴口新村大街影帶出租中心租片去。

 

租片中心——從門外至玻璃隔著的彩色海報、一層一層且整齊並排在架上的卡帶,清晰印著由楊麗花、許秀蓮、司馬玉橋、陳亞蘭、黃香蓮、狄鶯等人各別領街主演的歌仔戲的畫像,還有那些年追不完的連續劇《媽祖過臺灣》、《包青天》及《七俠五義》等。(小喬最不喜歡葉青,所以她故意不提海報中包括葉青歌仔戲。)

 

從這家簡陋雙層木屋到毗鄰的半獨立木屋,新村的小孩學著包大人的口吻:……來人啊,把人犯陳世美帶公堂。公堂內“威武……”聲仿佛衝破了“肅靜”牌匾的威嚴。多少的威武聲后,等來的是“龍頭鍘”、“虎頭鍘”、“狗頭鍘”伺候,包大人的令牌一丟:“斬!”……小喬是這麼癡癡的相信公堂上的“明鏡高懸”,把劇里的“鐵面無私”、幕幕赴湯蹈火、共赴時艱、兒女情長且俠義真情,憧憬成長大后的社會會是這樣……”

 

你來自寶島,我來自新村,我們卻有著一樣的童年,在大街小巷趴趴走的嬉戲聲中,看著楊麗花歌仔戲,劇中的忠孝節義在我們心中紮根,對當時社會倫理道德起著教化的意義。而現代生活水準提升,智能版與指尖輕躍鍵盤期間,感慨自己所能承受的挫折與堅定能力似乎逐漸流失中,徘徊在正直與奸巧、真善與虛假,僅希望不管戴著怎樣的面具,那後面依舊是一張孩童的臉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伊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