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孫和聲點評

 

近年來,有關大國崛起、中國復興,如何做大國等話題,已成為中外的熱門話題,這類書也多得不可勝數。其中黃樹東的《大國興衰》(2012)則集中討論中國應走自制貿易抑或是保護主義的路線。可以說這也是獨立自主對互存的爭論。      

 

大體上言,自1978年開放以來,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人的口頭禪,進入世貿組織後,中國經濟的增速更是有增無減。結果是,多數人傾向於繼續改革開放的路線──盡管也有人認為,中國是開放多過改革,經改先於政改等。此書則排除眾議,主張中國減少對外依賴,特別是對美國市場的依賴,而應致力於發展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、自主創新,以免受制於人。

 

作者認為,美國是個國家利益至上的資本主義國,它會利用全球化來鞏固其霸權地位,合理化叢林法則,劫貧濟富等,而其手段,則是透過資本技術與體制,這三位一體的專政來實現。所謂體制,是指經由國際條約、世貿組織、IMF、世銀等來干預他國的政策制定,進而實現制度尋租。

 

這種說法站不站得住腳,仁智各見。早在1960年代,南美洲興起的依附論,便主張走保護主義,發展本國獨立完整產業體系的發展路線。19世紀的後起工業化國家德國,便是靠這種路線崛起。這種路線的理據是,發達國不會把先進的核心技術傳給後起之國,反而希望後起之國能安於低水平的技術,專注於量的擴張而非質的飛躍,產業單純扁平、門類不全。這種發達國便可持續地靠其資本優勢、技術壟斷(技術尋租),與制度尋租來鞏固其支配地位。

 

對後起之國言,就涉及了有否力爭上游,擺脫依附、貧困、貧富懸殊的意志,若甘於落後,就只能安於受制於人。歷史地看,德國、美國等,曾靠保護主義與這類思路崛起;只是進入21世紀的今日,這種思路與政策是否依然有效,則頗有爭議。

 

事實求是地看,今時今日,大部份國家的確依然處於依附的狀態,如大馬,便是靠出口初級產品與低增值產品來賺取微利;可也有少數經濟體,如台韓,能經由融入國際經濟體制的路線崛起。此外,能崛起的小國,如瑞士、荷蘭、瑞典、芬蘭等,也是靠自由貿易,而非保護主義崛起。之所以,此處也涉及了一個生產規模是否具有競爭性的根本問題,而生產規模的大小,又與市場容量互為因果。若無足夠的市場規模,小國是無法崛起的。大國如中國、印度雖也可能靠其市場規模自力更生,惟其利弊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,如巴西、阿根廷便是失敗的例子。

 

失敗的主因之一在於,受保護者變為既得利益集團,進而綁架國家利益,把國內消費者當無助的被剝削者。此外,在這講求速度的時代,閉門造車只會加速本身的落後,一個較兩全其美的出路應是,按照比較利益的原則,揚長避短地在自由貿易的體制下,選擇性地發展本身的優勢,而不強求樣樣通。畢竟,只有專業化才可能有所突破,進而與他國進行互通有無的交易,這才是雙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伊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