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消費得起咖啡?
作者:廖珮雯

摘自:馬來西亞《東方日報》

《經濟學人》在本月初發表《回到咖啡館》一文,探討隨著網絡發達,虛擬空間將新聞業帶回大眾媒體出現前的「對話式」文化。

 封面是一幅漫畫,一群19世紀的歐洲男子,在咖啡館內高談闊論,手中使用電腦、ipad,談論現今流行網站,寓意21世紀的網絡空間,彷彿回到1833年以前,首個大眾報紙出現前的時代。

此文重新肯定了網絡帶動言論自由,而被動接收訊息的消費者,變成新聞消息的源頭、參與者和發佈者。

在消費者也是產製者這點上,《經濟學人》並不是首個提出的媒體。早在2006年,《時代週刊》當年選出的風雲人物,就是網絡的「Me世代」,這個世代利用Web2.0互動性高的科技特性,將參與者的角色發揮淋漓盡致。

作為草根階級的群眾,也早在部落格興起時,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向外發佈訊息,突破主流媒體壟斷的界線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伊拉克部落客,在伊戰期間突破CNN和美國官方言論的壟斷。

那《經濟學人》談論的重點又是什麼呢?最重要的論點是「咖啡館」。2006年後,興起的面子書、推特、維基解密、Youtube的網絡空間,具有類似「咖啡館」的特性。

在這一片讚揚聲中,問題是:誰消費得起咖啡?

《經濟學人》特別報導的首篇文章《來自未來的公告》內,列有圖表,2005至09年,歐美、澳洲和日本的日報發行量銳減10%上下,但亞洲、非洲和南美洲的第三世界國家,日報發行量卻大幅增加,其中非洲增加了30%、亞洲13%,南美洲5%。

發達國家的網絡已取代民眾閱報習慣,但發展中國家仍仰賴報紙獲得資訊。這顯示,有能力「喝咖啡」的群眾,和19世紀的歐洲一樣,不是貴族階級,就是有資本的中產階級,他們的特性是:有錢有閒,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。

這些人有能力在咖啡館里高談闊論,購買價格昂貴的報章雜誌,然後憑著本身的才學修養,談論社會現象。

大眾媒體缺席的原因,是因為獲得資訊的門檻高。當時所謂的「大眾」(mass)是沒有機會如這些貴族精英般,在咖啡館內消費,正如現今第三世界的群眾。

在這樣的前提下,在咖啡館內談論的精英,所形成的是一個哈伯瑪斯提到的公共領域,這是一個介於貴族社會和市民階級知識分子之間的「有教養的中間階層」,一個鬆散但開放和彈性的交往網絡。

在19世紀的歐美,他們是閱讀日報、週刊、月刊的人,自發聚集在一起,在劇院、博物館、音樂廳、咖啡館、茶室、沙龍等地自由對話,形成公共領域。網絡空間好比上述文藝空間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網絡雖是打破主流媒體壟斷的突破口,在此空間打轉的卻有如19世紀的咖啡館一樣,局限在某個社交圈子,而最大的門檻,是有能力使用網絡者。因此,這個言論自由的空間,只屬於某部分人。

另一點是,當時的咖啡館是知識精英,門檻的侷限在於對文化學識的要求;現今的門檻只是硬體的科技近用性,並沒有軟體的文化水平要求。因此,如果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不足,網絡就會出現不理性和遭濫用的情況。

在讚揚眾聲喧嘩的咖啡館回來之時,必須要思考的是:誰是那個喝咖啡的人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伊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